上个周六,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紧张,最终我没能忍住心中的焦虑,情绪失控爆发了。那天,我内心的烦躁感几乎溢出,情不自禁地将积压的焦虑宣泄出来。高考的氛围依然笼罩着我,尤其是在看到近年来考生分数普遍上浮时,心中的不安愈加加剧。结合孩子当前的分数,我不禁开始有些慌乱和焦虑。于是,我开始迫切希望他能有所觉悟,明白自己面临的紧迫性:
“时光不等人,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你必须学会努力,务必把努力落实到实际的学习上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草率了。”我不断提醒自己,曾经的轻松可以理解,但高三这一年,不能再浪费时间了。不能让分散的精力和不够大的努力再成滑铁卢。想法本是对的,也明白其中的道理,但随着内心的焦虑蔓延,情绪逐渐变得急躁和浮躁。
过去,我大多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,但这次,我开始无声地留意他到底在做什么。他说自己在听视频课,可我发现他竟然在刷视频;他说马上开始做作业,可几分钟后,他又迷上了小说;他说一会就开始全力投入学习,但几个小时过去了,他依旧没有动静。忍了一阵,终于忍无可忍,我终于失控了:“你看看你自己,像个高三的学生该有的状态吗?总是言之不实,你以现在的程度有什么资格不努力?”
孩子反击道:“我在学校比别人都努力,努力挤时间查漏补缺,学习非常累,你怎么不看见?我有底气去玩,凭什么说我不努力!”
展开剩余74%听到孩子的话,我本来已经平复的心情瞬间火上浇油:“你觉得那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就足以支撑你走完高三吗?你在学校努力,难道其他同学就不努力?你将来要和全省的学生竞争,不只是你们班、你们学校的成绩!”
我的想法是:孩子怎么能因为做了点努力就沾沾自喜,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过关?看他有些得意忘形地放肆玩耍,我内心十分不满,觉得不能让这种态度继续下去!
孩子不断解释,我却愈发生气,我们的话语像针尖对麦芒,争执愈演愈烈。最后,他突然说了一句:“如果我的成绩不好,都是因为你太焦虑,太控制我了!”这一句话,让我感觉无比委屈。周末的两天,孩子的学习时间几乎不到一小时,这就叫高控制吗?我还需要要求自己不焦虑,让他随心所欲吗?
尽管我们争吵得很激烈,但半小时后,大家情绪渐渐平复。我再度冷静下来,表达了我的立场:“我在乎的不是你今天没学,而是每个周末、每个假期、每个寒暑假,你是否都这样吊儿郎当。这是我无法容忍的。”
孩子则开诚布公地说:“我不学习,是因为我认为自己成绩还不错,做一些努力就能稳步提升,我有自己的提升计划。”他似乎有些困惑,提到自己并没有觉得有太大压力:“我自己的计划,我会自己做的。”
我听完后,提出了我的疑问:“你觉得这个提升计划,能跟上你高三的进度吗?它能满足你对目标的需求,还是只是你自己的想法?你有没有想过验证一下自己的计划是否合理,是否能在现实中实施?”
我继续提醒他:“你认为的可能是错觉,那些你认为可控的,其实可能会失控。所以,还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放在过程上,只有这样才有更稳定的产出。”最后,我建议他:“周末玩耍的时间可以缩短,学习的时间增加,做到学习和娱乐各占50%,我就不再提你任何问题。”
孩子没有反驳,他说自己会认真思考,并决定规划未来的方向。后来,他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:“我只有在自己自觉的情况下,才能真正努力,不是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,而是我自己意识到该这样做才有用。如果我不想学习或不觉得努力有必要,你说得越多,反而会让我更反感,觉得你在控制我。”
他接着建议我:“你可以管我,但应该提醒我,而不是一开始就发火。只有当我真的觉得自己做得过分时,我才会听进去,而不是一开始就觉得你在责骂我。”
听了孩子的这番话,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情绪的过度焦虑,也意识到了孩子的诉求。他并不排斥我关心他,甚至也不排斥我对他学习的关注,他只是不喜欢我急躁的批评。原来,我的焦虑和恐惧支配了我的情绪,而这种情绪只是加剧了我们的冲突。
周日,我决定不再干预孩子的学习,而是带着亲戚家的几个孩子一起去玩,让自己也放松下来。孩子返校后,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该更加努力,重新开始了跑步,并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,力求找回初中时的那种目标感和紧迫感。
而我,也开始尝试化解自己的焦虑,决定重新开始跑步,增加正念思维的练习和自我提升,先稳住自己的情绪,再考虑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聚富配资-聚富配资官网-南京网上配资-前十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